第44章 钱难赚

    沈家多方押注能理解,李自成也不怪他。倒是他能坦白内情令人挺惊讶。就不怕短毛削他?

    大统领反过来又安慰小西儿,说要是将来革命形势大好,那边的人给你算潜伏人员,一样有功。

    沈一石感动的直抹眼泪。

    接下来两人又谈起开店的事。

    李自成准备在沁水弄个钱庄试水。

    当下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大概是存款、贷款、银钱兑换、倾销银锭等。

    存款业务很少。

    小门小户往往家无隔夜粮,没得存;中户积攒个百十两银子,没必要存;大户人家都挖地窖了——土豪们把钱交给外人保管是不放心的。

    而且现在存款又没利息,还要倒贴保管费。

    贷款就不好说了。有的钱庄不经营,有的占比很少,有的算主业。

    银钱兑换是大部分钱庄的主营业务。

    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用的都是铜钱,而市面上通行的钱币有无数款。除了历代朝廷发行的官钱,还有乱七八糟无从统计的私铸钱。

    大明官钱轻重不一,成色各异,有金背、旋边等几十种名目。

    “永乐通宝”就比粗制滥造的“洪武通宝”值钱。

    同样是“万历通宝”,因用料、做工、产地和年代不同,又分七八种版本,价值又不一样。

    “天启通宝”更有五十多种版别。

    总之,老百姓用个钱太麻烦了。

    由于钱类庞杂,轻重不一,成色各异,版别之分,银钱比价差异大变动多等等原因,所以钱庄里一般兑换业务占比较大。

    也有些钱庄以开炉倾销银锭为主,相当于银炉。用来铸造统一成色的银锭。

    这是因为即便是白银,同样是一两重,也因为成色差异会导致价值不同。

    比如说一只重五十两的银锭,如果成色好,可以当作五十二两四钱来用,就被称为“二四宝”;如果能多值三两白银,这只银锭就会被称为“足宝”或“足色”。

    还有些钱庄提供庄票,类似于纸钞。

    依据钱庄的实力和名气,庄票通行的范围大小不一。有些小钱庄、小商户发行的票子隔了两条街就不被承认了。

    听到这里,李自成问,“庄票就不怕有人作假吗?”

    沈一石解释道:“纸片上面有各种花押、印鉴、暗记,只有本庄掌柜才能通晓底细。外人很难仿制的一模一样。”

    为了给大统领科普,他拿出两张巴掌大的纸。

    一张是钱庄庄票,一张是“大明通行宝钞”。

    “商号一旦关张倒闭,庄票便成了一纸空文,毫无价值。这张宝钞也差不多……”

    宋代时就出现了纸币,称为“交子”。元、明两代继承。

    早期朝廷还能以银为本,虚实相权。等尝到发钞甜头后,很快就开始大肆印行。

    尤其我大明,只管发钞不回收,不允许纸钞换银子,国民纳税也几乎不能用纸钞。这种钱有屁用。

    所以“大明宝钞”面世后一路贬值,又发新钞换旧钞,再次飞速贬值。再加上假钞泛滥,嘉靖年已贬值四千多倍,纸钞终于玩不下去了。

    早先的元末明初人叶子奇就说了,元朝纸币的流通“用以权百货轻重,民甚便之”。它的失败是“去非其法之不善也,由后世变通不得其术也”

    意思就是纸钞很好,是你们没玩好。然后明朝也走了老路。

    叶子奇说,“欲立钞法,须使钱货为之本。如盐之有引,茶之有引,引至则茶盐立得,使钞法如此,乌有不行之患哉?”

    “以钱为母,以引为子,子母相权,以制天下百货,出之于货轻之时,收人之货重之日,权衡轻重与时宜之,未有不可行之理也。譬之池水,所入之沟与所出之沟相等,则一池之水动荡流通,而血脉常活也。借便听入之沟虽通,所出之沟既塞,则水死而不动,惟有涨浸淫,而有滥筋之患矣,此其理也。”

    叶子奇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纸币的玩法。

    奈何皇帝们不搭理啊,一发钞就停不下来。空手套白狼实在太香了,无法抵挡的诱货,至于将来,谁管他呢。

    曾担任明英宗朱祁镇礼部左侍郎的刘定之,在大明宝钞不断贬值时,仍对纸币持肯定态度。

    他认为:“珠玉金宝可以为用矣,而不能多得;谷粟布帛可以为用矣,而不能致远。腰万贯之缉,手方寸之褚(纸币),寒可以衣,饥可以食,不珠玉而自富,不金玉而自足,盖亦古人抚世便民之良规也。”

    他还赞成以纸币完全代替铜钱流通。他说纸币和铜钱一样,都可以用来交换衣食,可以使人“自足”“自富”。

    那为何昔日之钞有流通,是“利民之事”,而今则成为“病民之本”?

    刘定之说:“夫前代许民以昏钞赴官倒换,而纳其工墨之钱,故钞无滥恶;前代许民以交、会赴官收纳,而充其赋役之类,故钞有流通……

    ……今也不然,钞之造于上也,有出无纳;钞之行于下也,有敝而无换……”

    道理说的挺正确,奈何皇帝们不管啊,一发钞就停不下来。终于让“大明宝钞”沦落成了废纸。

    当初朱元璋儿子秦王爷看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烂纸,感觉挺可惜的,这要花出去。

    于是王爷用“大明宝钞”强买民间各类财物,致使大量百姓家破人亡典儿卖女。

    光是羊就买了几万头。前脚买来后脚就转手卖出。卖不掉的就摊派给大头兵,每五家必须买一只……

    王爷为了花掉废纸煞费苦心。

    不止是他,十个宗室起码有八个这么干。

    明代紫禁城有个“宝钞司”,听起来似乎很牛逼。其实那机构不是印钱的,和钞票也没关系,是给皇帝做擦屁股纸的……

    看看人家皇帝多明白,“大明宝钞”可不就等同于擦屁股纸。

    天启年间,由于财政困难,给事中惠世杨曾建议启用纸钞。皇帝没有明确答复,此事就搁置了。①十五年在刑部左侍郎任上被革职还乡,后投顺又投清又反清。顺治九年兵败,下落不明。

    崇祯上台,朝廷关于钞法讨论过几次。在大明即将嗝屁前,皇帝终于顶不住要发纸钞了。

    物料先来200万斤,工匠召3000,撸起袖子加油干!

    先印刷5000万贯,每贯面值一两白银,京城商户们可提前以优惠价两白银兑换。

    消息一传出,“京商骚然,绸缎各铺,皆卷筐而去。”

    可见老百姓早清楚朝廷德性,不陪它玩儿。

    阁臣蒋德璟说:“民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纸?”②隆武帝被清军俘虏后他绝食自尽。

    崇祯皇帝看着几库房的钞票愁极了,更愁的是几个月后他就上吊了。自始至终宝钞一张都没推销出去。

    后话不提,言归正传。

    介绍完庄票和纸币,沈一石又说道:“有些钱庄、商号还兼办汇兑……”

    商号往来银钱携带不便,须马驮车载;再加上行程遥远道路不净,时有盗匪出没,所以就有了汇兑业务。有飞钱、会票等称呼。

    同城或者异地的各家相熟钱庄、商号彼此协商,互任对方出具的票据,票到付钱,与现钱无异。

    当前汇兑业务比较少,所以还没发展出专门的票号。

    ……

    李自成将要开的店铺名暂定了个农工商钱庄。

    走遍天下都找不出这么土气的商号名字。

    农工商钱庄要开办的业务既全又多,和别家还不大相同。

    存款,没利息,也不收保管费。

    贷款,不论人情,只凭有没有抵押物。等同于把当铺买卖合并了过来。如果这项业务有赚头,以后可以适当的给存款发点利息。

    此外还有银钱兑换、银炉、庄票、汇兑等通行业务。

    庄票就是“大顺纸钞”。

    纸钞成本低廉,仿造不易。

    除了开始研究纸张、油墨、雕版要花一笔之外,后面批量印刷的成本微乎其微。

    造假也很难。

    多色套印、水印谁都能做,但纸张、油墨是专用的,别人可不好仿。尤其是特制油墨,好吧,就算普通油墨整个大明都找不出第二家。

    而且纸钞图案只要足够复杂,再盖个印章甚至微雕章,基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现时的纸张质量也就那样,三五年回收一次换新版,一举两得。

    因此就算有人想伪造票版,可能他费心费力好不容易造出来,而“大顺纸钞”已经换新版了。

    大顺铜钱就不铸了。

    倒不是怕朝廷查,人家真不管。

    比如汉代五铢钱,直到唐代还在使用,前后长达五六百年时间。就是明代也仍然在用唐代、宋代铜钱,尤其宋钱,存量相当庞大。

    明代二百多年铸的铜钱还没有北宋两年铸的多。

    因为铜钱属于价值币,不是信用币,只要含铜量实在,就能通行天下。

    现今也没有冲床,铜钱都是采用浇铸工艺。

    先设计出样钱交由工匠在精铜上雕刻出祖钱;再用祖钱翻铸出若干母钱;最后以母钱为本,用翻砂铸造的方法做出子钱,也就是在市面上流通的制钱。

    其中祖钱要比母钱略大,母钱比制钱略大。这是由于铸造过程中会发生缩模。打磨抛光时也会导致尺寸及重量的减少,所以祖钱会提前让出余量。

    铸钱倒是不难,技术含量不高。问题是要用真材实料,就没多少利息了。要是铜价再一涨,甚至还会亏本。

    官钱为了节省成本,会搞些当五、当十甚至当百大钱,也就是说一枚铜板可以当五文、十文用。

    但是这种钱在民间用不大开。因为现在的货币不属于信用币,不是你标什么就能当什么用的。

    老百姓只看钱币料子。大钱虽然尺寸大一些分量重一些,但也有限。傻子才会拿一文当一百文。

    天启年间兵部尚书王象乾甚至还请铸过“当千三”大钱,一个铜板当二两银子用,糊弄鬼呢。(天启年还有“十一两”铜钱,貌似是值十文重一两,不是一个铜板当十一两银子。)

    尤其是铸私钱的,都是铜料,你官钱刻字,人家也会刻字;你刻什么,造假者就刻什么。完全没有防伪技术。大钱的市场很快就烂了。

    市面上的私铸假钱一直和官铸真钱如影随形,无论哪个朝廷都无法解决这个难题。

    比如再过几年后的张慎言就提出明末物价暴涨的一个原因是“非钱少之患,正钱多之患也”。

    大明朝廷铸的铜币本来就少,而且还流入东南亚、高丽、倭国等地相当数量,市面钱不够用。那自然有私铸的填补,甚至要超过官钱数量。所以“则钱多于私铸之患也。”

    除非是特别劣质的私钱,那倒是好区分。因为偷工减料的原因,比如锡铅锌掺多了,工艺又不好,会导致钱文模糊,色泽差,钱质脆容易折损。

    比如“千钱不盈三寸”。一千枚私钱累叠在一起高度居然不超过三寸。甚至还有“贯之以缕,入水不沉,随手破碎”的垃圾货。

    要么就搞出机制币来防伪。然而这太难了。就算水力或人工冲床能将就用一下,现今也找不到能刻钢版模具的工匠。以后再研究吧。

    另外,拜朝廷低下的行政效率所赐,大老爷们又不知道市面上有多少货,又该发多少钱币,金融秩序也没的,各地不时会有银贵钱贱或者钱贵银贱的现象发生。

    所以铜钱币值相当不稳定。这个月一两银能兑换一千二百制钱,三个月后可能就变九百文了。

    甚至还会出现把铜钱销熔为铜器,反倒得利更多的情况。

    明朝的制钱有京、省之异,京钱称为“黄钱”,外省铸造钱称为“皮钱”。京钱比皮钱重一些,含铜量实在,价值也高。

    明代中后期的银钱比价,大致为纹银1两可以兑换京钱600文,皮钱1000文。到崇祯五六年后银价开始渐涨,先是能兑换800文,然后到末年约2000京钱才能换一两银。

    为啥涨的厉害?

    因为欧洲三十年战争,稀班牙被英荷玩死,南美殖民地的银子再也到不了大明。天朝白银流入减少,所以朝廷没银子用,所以大明亡于稀班牙……

    还有德川幕府闭关锁国,那边出产的白银也流不进来,所以大明又亡于倭国……①貌似他们唯一没禁止和大明贸易。

    但这些扯淡说法应该不占主要。

    可能还是大明内部战乱原因为主。老财们本来就有囤积银子的传统,加之明末持续的天灾人祸、商路断绝、市场萧条,市面百货缺乏,私铸铜钱多等等,所以导致银价上涨。

    崇祯朝还是明代钱币最复杂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最复杂的时期,款式计有百余种。早先铜币铸造精良,用料实在,后期就粗制滥造了。那种破烂货能兑换的银子当然少,也算个银价上涨原因。

    要是再展开了讲,就要细论明末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同时发生的奇特现象,不说了。

    闲话暂停。

    总之,弄铜钱不划算,白给铸币权都没用。

    银币暂时也不实用。市面上绝大多数交易都是用铜钱,还有些是以物换物。银子往往只是计价单位,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

    你要拿银子出去用,还要担心损失。因为有些商家或银号在剪开银子时会舞弊,比如“飞渣”(碎银渣藏入夹剪豁口)、“抹蜡”(银锭底部抹白蜡补足重量)等等。所以一般来说顾客也不太愿意用银子付钱,以免被揩油。

    至于大宗交易,称量银锭显然更方便。

    海外流过来的银币也全被商人们熔成银锭了。

    所以,等将来革命军势力坐大了再考虑弄铜钱、银币。到时候有了银矿、铜矿支持,造币才有赚头。

    李自成之所以弄钱庄,赚利润是次要的。

    一来是让人们适应“大顺纸钞”;二来搞汇兑方便自己人在外地提钱;三是为小商户自耕农提供无息贷款扶持;四是吸收存款偷偷自用;还有就是跟地方士绅富商拉关系。

    发纸钞或者搞汇兑,需要本钱厚,不然来个挤兑就完蛋。

    李自成的闲钱只能拿出两三万,再四处借一点凑个十万整。

    先在沁水把摊子支起来,试营业一两个月后再往外地开分号。

    ……

    跟随沈一石前来的还有个交城毛皮商。

    早前在波罗堡,李自成跟沈老西儿攀谈时知道他做毛皮买卖,然后在绛州给沈一石的册子里就有鞣制皮革方法。

    沈家只做原料生意,就以方子入股了另一家大作坊。

    老杨依法熟皮,出来后虽然远超硝制旧货,只是跟册子上描述的还有些差别。这次特来请教大统领。

    新法熟皮有些原料不好找,比如碱式硫酸铬等,通过红矾加糖等简易制备及其它替代品勉强也能用。

    李自成当场详解,又动手演示一番。弄出来琥珀色、黑色皮子各一,上蜡抛光,成皮光泽照人。

    沈一石惊呼,“这哪还能看出是原先皮子?卖十两银子都不为过。”

    一张羊皮多少钱?

    一斤劣茶产地不超过十文,拉到草原上就能换一张羊皮。

    五十斤重的羊只值三斤茶叶。遇到酒蒙子,一斤劣酒换一只羊。

    羊不够可以先赊货,50羊欠到来年还就翻成了100羊。这也不贵,因为蒙人游牧呀,第二年去收账可能连人毛都找不到了。②此是夸张说法,正常情况下还是可以找到欠债人,后面讲。

    六只羊又等价于一匹中马。

    一匹布二三百文,能换一头四五岁的牛。

    蒙人一双光秃秃没花纹的牛皮靴子要二两银,全云的要七八两,这还是硝制皮。

    一张牛皮按五六十尺算,一双靴子耗皮只五六尺。

    大统领的光泽新皮不怕水,还能做腰带、皮包、马鞍……皮衣更拉风。

    坏处在于将来断粮时没法煮皮带吃……

    “你就说一双这种皮靴能卖多少钱吧?”

    老杨笑得眼都眯缝住了,“成本折下来不过五六十文,咱开头卖它十两银子一双。”

    他又急忙补充道:“每卖一双提半价给革命军,大统领的军需一概按成本价。”

    李自成让他赶紧回去卖,革命军缺钱呐。

    说到缺钱,就要提一下王重新那边的“保护费”。

    王重新在郭峪附近跑了几天,收效不大。

    有些碍于面子还打两句哈哈,交情一般的直接甩脸色了。把老王弄的灰头土脸。

    端氏镇的贾富贵也没啥进展。让人掏腰包哪那么容易。

    屯城的张慎言更是不愿出头揽事。

    一个个的土豪,不见棺材不掉泪!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李自成的明末游戏不错,请把《李自成的明末游戏》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李自成的明末游戏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