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八十三)

奉天殿早朝诗:

    行书。笔法苍劲有力,结体张弛有致,整幅作品上下呼应,左右映带,血脉相通,气贯神溢。

    大行书七言诗轴:

    行书。结体开展奔放,有黄庭坚的神韵,清人梁献说文征明“晚年作大字宗黄,苍秀摆宕,骨韵兼擅”,此书即可为证。

    祝允明后赤壁赋

    祝允明(1460-1526年)

    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自幼就聪慧过人,五岁时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九岁会作诗,以后博览群书,诗文有奇气。他的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其书《出师表》谨严浑朴。晚年,临写《黄庭经》不注重点画的形似,而结构疏密,转运遒逸,神韵益足。嘉靖末的书法家王樨登说:“古今临《黄庭经》者,不下十数家,然皆泥于点画形似钩环戈磔之间而已,......枝山公独能于矩绳约度中而具豪纵奔逸意气。”他的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得意之作是《太湖诗卷》,《箜篌引》和《赤壁赋》,流利洒脱,奔放不羁。《名山藏》说:“允明书出入晋魏,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

    其代表作品有:唐寅落花诗和前、后赤壁赋

    唐寅落花诗:

    祝允明作。草书。纸本,纵21.2厘米,横248.3厘米,每字有一寸见方。此卷潇洒飘逸,神韵洋溢。有不少章草的笔法。用笔浑厚,含筋骨于笔画之内。是祝允明草书中含蓄一路的代表作,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前、后赤壁赋:

    狂草书。纸本,现藏上海博物馆,内容是宋代苏轼的两篇散文。据考证,此卷为祝晚年杰作,千古绝唱之文,经生华之笔,构成变化万状的“画图”,堪称“双绝”精品。此卷下笔变化丰富,行笔沉着痛快,信手而作,随意而行。正如王世贞在《艺苑卮言》里所说,祝允明草书“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结体上也大小相间,修长合度,引领管带,疏密成趣。纵观全卷,神采似行云流水,飞动自然,形迹如行立坐卧,意态朴素。

    唐寅(1470-1523)

    唐寅落花诗册

    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29时,乡试第一,故有“南京解元”之称。进京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下狱,经吴宽保举出狱,妻子改嫁,精神上连受打击。后游历名山大川,专事书画诗文创作,并以此为生。作品中常流露遭受打击后的忧郁之情和消极出世的思想。他以绘画最为擅长,为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明代四大家,又称“吴门四家”。著有《六如居士集》。

    其代表作品是:

    行书七律诗轴:

    纸本,高146.5厘米,宽36.2厘米,共四行,释文是:

    龙头独对五千文,

    鼠迹今眠半榻尘。

    万点落花都是恨,

    满杯明月即忘贫。

    香灯不起维摩病,

    樱笋消除谷雨春。

    镜里自看成大笑,

    一番傀儡下场人。

    漫兴一律,晋昌唐寅书。

    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頫,此幅更见受李北海影响,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唯笔力稍弱,钩挑牵丝绵软,结构亦略趋松散。故王世贞评曰:“伯虎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州山人稿》)

    王宠滕王阁序

    王宠(1494-1533)

    字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子、雅宜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王宠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他的诗文在当时声誉很高,而尤以书名噪一时,为明代中叶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楷书初学虞世南、智永,行书师法王献之,到了晚年形成了自己风格,以拙取巧,婉丽遒逸,他是继文征明之后的著名书家。所写诗格调亦清隽可喜,山水画与唐寅齐名,当时称为“三绝”。

    其代表作品有:

    滕王阁序:

    小楷。疏朗空灵,皆不与时人同。极为疏淡恬静圆润虚灵,有晋人遗意。

    送友生游茅山诗:

    草书。疏朗萧散,俯仰多姿,饶有情趣,不失为高格调的佳作。

    张瑞图(?-1644)

    张瑞图后赤壁赋

    字长公,号二水,福建晋江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官至大学士,善画山水,草书气魄宏大,笔势雄伟。清代秦祖永说:“瑞图书法奇逸,钟王之外,另辟蹊径。”(《桐阴论画》)《评书帖》云:“张瑞图得执笔法,用力劲健,然一意横撑,少含蓄静穆之意,其品不贵。瑞图行书初学孙过庭《书谱》,后学东坡草书《醉翁亭》,明季书学竞尚柔媚,王(铎)、张二家,力矫积习,独标气骨,虽未入神,自是不朽。”

    其代表作品是: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

    行草。该作能把横直笔画密集在一起,纵横牵掣,大折大翻,给人以极少使用圆转用笔的印象。在章法上,他依靠点画的疏密来体现字的节奏感,由于翻折的运用,横画得以突出,加上其行距拉开,形成字紧行疏的特殊行款,黑白对比十分鲜明,与王宠、董其昌的清疏典雅风格不同,大有咄咄逼人之势。

    宋克急就章

    宋克(1327-1387)

    字仲温,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自号南宫生,洪武初年任凤翔府同知,博涉书史,喜欢走马击剑。《明史·文苑传》称他“杜门染翰,日费十纸,遂以善书名天下。”杨慎评他的真、行书在明代应数第一。宋克直承赵孟頫,他所写的《李白行路难诗》笔墨精妙,风度翩翩。楷书有钟、王法度,但是过于流丽圆熟,当时就有人说:“国朝楷、草推'三宋',首称仲温,然未免烂熟之讥,又气近俗,但体媚悦人目尔。”(《詹氏小辨》)

    其主要作品有:唐宋诗稿、急就章。

    唐宋诗卷:

    今草。是他三十四岁的早期作品,杂有章草的笔意,锋芒毕露而精神外耀,然而也因此遭来“波险太过,筋距溢出,遂成佻卞”之议。不过从每个书法家都应该追求自己的个性这一角度出发,这些贬词恰恰说明宋克的草书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感,而所非之处也正是宋克学古能化的明证。

    急就章:

    草书。是他四十岁时临皇象的得意之作,但与皇象的《急就章》又“貌合神离”,给人活泼清新热情奔放的感觉,笔画粗细变化强烈,较之赵孟頫写的《急就章》更为生动精彩,富于感染力。

    明朝被选定的后妃们,大多数不仅要忍受寂寞的苦楚,还要面对更为残酷的现实——殉葬!每当皇帝驾崩,皇宫里就哭声一片,她们并不是在哀悼死去的皇帝,而是恐惧自己即将为已死的皇帝殉葬。皇帝一死,太监们便把那些没有生育子女的后妃赶到一间小偏殿。地上放着一排小凳子,上面的横梁上悬着一条一条的白绫,这些是为后妃们上吊准备的。

    据《明朝小史》卷3记载,朱元璋死后“伺寝宫人尽数殉葬”,为他伺寝的40余名妃嫔全部陪葬于孝陵。其后,成祖的长陵也有从殉妃嫔30余人,仁宗的献陵有7名妃嫔陪葬,宣宗的景陵则由10名宫人“殉节从葬”。妃嫔殉葬时,其状甚惨。明成祖死后,宫人殉葬者30余人,全部逼其上吊自杀。为明宣宗生殉的10位宫妃中,有一人名郭爱,进宫不到一月,可能连皇帝的面还没见过,却要为刚刚死去的皇帝殉葬,自知死期后,满怀愁苦的她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首绝命诗:“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

    后妃们殉葬的方式主要是自缢、绝食,这在中国正史是很少记载。不过朝鲜《李朝实录》中却详细记载了给明成祖殉葬的嫔妃集体“自杀”的过程。明永乐二十二年十月戊午,三十余名被挑选出来殉葬的宫女嫔妃先在殿外用餐,后被带到殿内,这个时候,宫女“哭声震殿阁”。殿内放了三十多张“小木床”,这些即将赴死的妃嫔被命令站到木床上去,她们的头顶上方是已经准备好自缢的绳子,“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在这三十多个人中,有两个是朝鲜进献的女子,一为宫女韩氏;一为崔氏,封号“美人”。临近自缢时刻,韩氏突然跪倒在地,向与她们“辞决”的明仁宗苦苦哀求,求仁宗放她回国赡养老母,可是仁宗不为所动,最终这两个朝鲜女子只能在异国他乡命归黄泉........(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梦还楚留香不错,请把《梦还楚留香》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梦还楚留香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