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举贤

    第三十八章举贤

    “你先看看这个。”同乐从龙案上拿起一封书信,递给张锐。

    张锐连忙起身,双手接过。一打开,“儿臣,跪叩圣父万安”几个字映入眼帘,张锐诧异地抬眼望了望同乐的表情。

    同乐背靠龙椅眯缝着双眼,似乎正在利用这个空档假寐。可当张锐抬起头来察看同乐表情时,感觉到同乐微阖的双目中放出一道精光。

    张锐霎那间明白了右贤王自称“儿臣”的用意。右贤王早已料定,以这样的方式、口吻给同乐写信,一定会让同乐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和权威感,可以减轻同乐对他的敌视。

    此时,张锐心里并没有看不起右贤王的意思,反而对他有了几分佩服,这需要多大的忍耐和勇气啊。试想一下,如果要自己认比自己还年轻的敌人做“父亲”,以化解危机,自己宁可战死疆场!

    右贤王不但这样做了,而且在信中还提到,如果他继任鲜卑单于,将承认大汉为鲜卑的宗主国。他在继位后,并且愿意割让普六城以东的领土给大汉,以表儿子对父亲的一片孝心。换句话说,他不仅要化解自己的危机,还准备将危机转为对自己有利的机会。为此,他甚至不惜出卖鲜卑国的国家利益,当不择不扣的“鲜奸”。

    用忍到如此程度,非一般人所为,也非一般人敢为。从右贤王的身上,张锐隐隐看到了越王勾践的影子。张锐认定,右贤王绝非等闲之辈,一旦他有了机会,他就会向当年勾践一样,倾其全力雪洗耻辱。

    “陛下——”张锐读完右贤王的信,恭恭敬敬将书信放回龙案上。他很清楚,同乐并没有休息,仍假意轻声呼唤了一声。

    同乐睁开了眼睛,明知故问:“看完了?”

    “是。”张锐退回原处坐下,回答说。

    “朕想听听你的看法,毕竟你在前线与右贤王交过手,对他有些了解。他是真心想归靠我大汉吗?”同乐坐直了身子问。

    张锐一时犯难,不知该怎样对同乐说。尽管他对右贤王有自己的看法,但都是自己的猜想,并没有真凭实据。再说,同乐兴致这么高,如果自己说这只是右贤王的缓兵之计的话,同乐情绪落差之大,可想而知。

    而且,张锐也并不希望这场战争再继续下去。帝国刚刚平息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内乱,国库空虚、民心动荡,元气尚未恢复,倘若还要无休止地继续对鲜卑用兵,对本国来说也是弊大于利。

    突然间,许士基在伏尔河说的那番话浮现在张锐脑海中,他顿时有了主意。

    张锐轻声问:“陛下,您是想看到一个强大统一的鲜卑国呢?还是愿意看到一个被分裂的鲜卑国?”

    同乐不明其意,问:“此话怎讲?”

    张锐回答说:“如果陛下想让鲜卑统一,就选择支持拓跋瓦尔打败他的哥哥,重新统一鲜卑,成为鲜卑单于。那时,臣想他会遵守他的信上所言,成为咱们大汉的属国之一,并割让部分领土出来。”

    同乐点点头,自傲地说:“朕也是这样认为,拓跋瓦尔还没有胆子敢欺骗朕。他知道朕可以让他成为鲜卑单于,也可以让他一无所有。”

    转而他又看了张锐一眼,说:“朕还以为你会说拓跋瓦尔不可信呢。没想到,你也认为他不敢失约。”

    张锐从同乐的话中,已经感到同乐在心里已接受右贤王的提议了。他暗幸自己没有冒失地直接反对,不然以同乐的个性,非但不会接受的自己的提议,反而有可能认为自己是想继续战争,以便捞取功勋。

    张锐又继续说:“陛下,拓跋瓦尔是不敢违约,但鲜卑毕竟还是统一的,力量也得到削弱。所以谁也不敢保证,两代、三代后,鲜卑的单于会不会再次侵犯我大汉帝国?”

    “这个…….”同乐眉头皱了起来,他的确没有考虑到这么远。经张锐这么一提醒,有所警觉。他自己的身体状况,他很清楚。自己健在,量拓跋瓦尔也没有胆子敢再犯自己龙威,可是一旦自己驾崩了,世平太年幼,朝中又没有物色到能辅佐世平的得力大臣,就给了拓跋瓦尔反叛的时机,到那时,恐怕会酿成更严重的灾祸。

    同乐思索了片刻,问:“你的意思是,不赞成拓跋瓦尔的提议?继续作战,直到把隐患消除?”

    张锐摇摇头,说:“恕臣直言,臣不认为继续战争,就能消除隐患。即使把鲜卑国给彻底灭亡,鲜卑人也不会甘心臣服。他们定会比西部之人更痛恨咱们,随时都有可能再造反复国。唯一可靠的办法是将他们都斩尽杀绝,但这也不可能。鲜卑国幅员辽阔,他们要是分散躲藏,我们就是有数十万军队去找,也不一定能把他们消除干净。”

    “再则,我们如果真要起意灭掉鲜卑国,罗马人、单于人肯定不会坐视不理。陛下您想,他们怎么可能希望咱们的疆界与他们毗邻?所以,如果知道我们打算灭掉鲜卑国,他们必将抛弃前嫌,联合起来对付咱们。如此一来,咱们面临的将是以一敌三,这场战争将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对我国的兵力、粮饷、国库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同乐微微点头,承认张锐说得在理。罗马人在开战前,只是提议大汉可分割一部分鲜卑的领土,用于建立汉朝的从属国,并没有丝毫让大汉灭掉鲜卑的意思。

    前一段时间,罗马使节梅特罗已经照会礼部尚书,说国内来的船只出了问题,近期的一批援助要延期,可能会对汉军的攻势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汉军可以暂缓进攻,等待军援的到达。

    内阁开会讨论此事时,有人提出,罗马没有料到我军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打到了伏尔河的边上,并且两次夺得鲜卑人的都城,使得罗马朝野震动,生怕大汉的军队真的收不住手,顺势把鲜卑给灭掉。因此,他们才会想出暂缓军援的想法,以图遏制汉军的攻势。

    照此看,如果我军真的打过伏尔河,罗马肯定会坐不住了。也许真会出现张锐所说,罗马人会和单于人、鲜卑人联合起来,掉头来对付汉军。

    听到张锐的看法,同乐认识到了张锐的理性。他虽然是帝国闻名遐迩的猛将,但并没有盲目自大到认为能凭借一国之力,就能同时对付三个强大的敌人。他在心里,又对张锐的战略眼光加了不少分。

    同乐重新审视了一番张锐,又问:“那你的意见是……”

    张锐侃侃而谈:“陛下,臣一项认为只要是强国,不管这个国家目前到底是敌对国,还是暂时的盟友,都要尽量阻止他们壮大、强盛起来。要削弱它们的办法不是直接用兵,而是‘诱彼自斗’。试想,如果其自相残杀,哪儿还有多余的精力来关注外部的形势?而且,如果他们争斗起来,就会来争取咱们的支持,咱们就掌握了主动权,也能从中渔利。目前对鲜卑国以及对罗马等国之间的战争,应该采取挑拨离间、隔岸观火的策略。”

    “鲜卑国单于病重,左右两位贤王已经开始明争暗斗了。为了能达到目的,他们会用尽各种手段,右贤王给您的来信就证明了这一点。咱们为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对于两方都暗中支持。谁的力量强大时,咱们就暗中帮助力量稍弱的一方。待弱者强大后,咱们再去帮助另一方。直到鲜卑国彻底一分为二,无法重新统一之时。如此一来,两个相互敌视的国家,在没有消灭对方之前,也不会有更多精力来侵犯我国。”

    “至于罗马人现在与苏丹人、单于人之间的战争,咱们也要实行这样的策略。表面上、口头上,咱们支持罗马人。而暗地里,咱们还需要给苏丹人、单于人鼓鼓劲儿,让他们有信心、有能力继续和罗马人周旋下去。只要这三个国家战事一日不停,咱们大汉就多一日安宁,他们对我们就构不成威胁。并且,咱们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广泛和三个国家做交易,为咱们争取更多、更大利益,最好的结果是把这三个国家都给彻底拖垮掉。”

    张锐说到一半时,同乐已惊讶地站起身来专注地倾听。到后来,他掩饰不住满心的欢喜和兴奋,一边频频点头,一边在屋内来回踱步。张锐话音刚落,他连说三声好:“好!好!好!想不到你有如此明智的见解,真乃奇思妙想也。”

    他此时在心里已有了一种想法,只要再多加培养张锐一些政务能力和政治经验,他今后定能成为自己儿子得力的辅佐之臣,甚至可能成为帝国新的支柱。

    同乐用亲切的目光看着张锐,问:“你的这个想法是什么时候有的?”

    张锐也没有料到同乐会如此欣赏自己的见解,不好意思地绕绕头:“臣在西征回来时在伏尔河边上,臣的侍从官曾对臣说,‘对鲜卑的战争,其实进行到这里就已经够了。’臣问他为何,他就对臣说,分裂的鲜卑比统一的鲜卑对我国的威胁更小。其实,臣今日对陛下所言都出自臣的这位侍从的最初构想。”

    同乐问:“你的这位侍从官叫什么?什么军衔?”

    张锐回答道:“他名叫许士基,青州长广郡人,少校军衔。臣西征时,他也屡次向臣提出过良策,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谋将。”

    同乐又感兴趣地问:“那么,为何他现在还是你的侍从官?你怎么不提拔他?”

    “这个,说来话长。许士基汉元789年毕业于北京参谋学院。毕业分配到飞骑军时,在军团前任副指挥官杨义臣手下任中尉侍从官。当时,臣杀杨义臣外甥黄涛时,还是他带来了杨义臣对黄涛的调令,臣就是那时认识了他。后来臣去了飞骑军总部任临时军法官,有机会和他接触得比较多。再后来,臣去了游骑团三营任职,就和他失去了联系。”

    “一直到汉元793年,飞骑军前师师长奚少生将军殉职,臣奉命重组前师师部,在飞骑军内部闲置名单内发现了许士基的名字。臣一打听才知,原来杨义臣这些年一直没有启用他、提拔他,后来还把他从身边撵走。臣这才把他要来身边,那时他还是中尉军衔。”

    “这些年,他跟着臣东征西战,屡献良策,立功颇多,所以渐渐提拔为了少校军衔。本来,他很适合前师参谋长职务,只可惜,臣的参谋长范明也是个难得的人才,而且还是白堡勇士之一,臣怎么肯能撤换他?所以,臣正打算向太平侯殿下推荐他。”张锐本来就打算向上推荐许士基,现既然同乐问起,他就顺势把许士基的事迹详细地说了一遍。

    同乐听罢感言:“那个杨义臣位居高位,竟无识人之能,真乃蠢材也!此辈早该撤换掉了。”

    张锐连连称是:“皇上明鉴!最后是太尉大人把他调去了预备役。”

    同乐望了一眼张锐,问:“那么,把许士基调去别的部队任职,你舍得吗?”

    张锐虽然舍不得,但为了许士基的前途,勉强笑道:“臣虽是不舍,但为国荐贤也臣的职责。”

    同乐微微点头,说:“你比那个杨义臣强多了。那么,就调他去五十一军团,任骑兵师的参谋长。”

    同乐提起五十一军团,张锐又想起了一人。又问同乐道:“臣想问问陛下,关于五十一军团指挥官的候选人,陛下心里可有数了?”

    同乐呵呵一笑,说:“你可是又想去了?无妨,朕说过,只要你愿意,朕就题名你去。”

    张锐摆摆手道:“臣不才,恐不是最佳人选。不过,臣却突然想起一人,觉得他更为适合这个职务。如果陛下还没有合适的人选,不妨考虑一下。”

    同乐问:“你要举荐谁?”

    张锐道:“原第四军团指挥官杜陵。在平息叛乱中,他去了波斯州任南北波斯州的军事总指挥。后来第四军团不可一日无主将,副指挥官王仲民就接替了他的四军团指挥官的职务。现在叛乱结束了,他在北波斯州已编制完毕了预备役重组任务,臣听说他现在已经返回上都了。臣想,杜陵是员老将,经验丰富,又长期担任过主力军团的指挥官,他一定有能力把五十一军团也是以后的第九军团在短时间重组成型。”

    张锐是从马钰那里听说杜陵已回到了上都,现在成日在参谋部等职务。马钰曾感叹地对他说“一个堂堂的中将,现在还不如参谋部里的一个尉官,成日去求他们,还没得一个好脸。唉!人要是错上一步就全完了,杜陵就是你我兄弟的前车之鉴啊。”

    说实话,张锐挺同情杜陵的。他是一个纯粹的军人,却无意间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不过,杜陵人品和能力,都是张锐很欣赏的。虽然他们在北波斯州合作时,曾经闹过一些不和,但后来双方还是和解了。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张锐也想帮他一把。

    同乐是知道杜陵的,对他能力也比较认可。据太尉说,当年在韩擒离职时,杜陵公开宣称,前线统帅除了韩擒能当之外,他不服任何人。为了不影响战事的进行,为了刘炯能顺利的接掌帅位,迫不得以才将他调去波斯州。

    由此可见,他是韩擒的铁杆心腹。同乐不喜韩擒,因此也对杜陵没有好感。参谋部虽然已经上表,提过杜陵任职去留的问题,但同乐从未上过心,有意把他晾着。

    这时,张锐提起来,他也感到杜陵的确是五十一军团指挥官理想的人选。只不过他还有些奇怪,他听说在北波斯州时,杜陵曾经对张锐多次刁难,两人甚至刚一见面就不欢而散,现在张锐怎么会推荐他呢?

    同乐把这个疑问提了出来,没有想到张锐言道:“为了大汉帝国的强大鼎盛,为陛下举荐有用之才,臣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尽管臣和杜陵私交不好,但为国举贤,理当摒弃私人恩怨。”

    同乐大为感动,张锐虽然有时显得浮躁,但他坦坦荡荡,心无私念。他能够举荐与自己有过矛盾恩怨的人,就证明他是一个光明磊落之人,是一个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君子。这样的人实属难得,就连现在的丞相高颖也缺少这样的品质。可惜他终究是太年轻了,又缺乏在朝中供事的资历,否则他完全可以担当太尉之职。

    不过,这更加激发了同乐要培养张锐多接触政务的想法。他已经在考虑,怎么让张锐入手朝廷事务。

    思索中,他忽听杜衡在外面回禀道:“陛下,开远侯的女儿张优璇已奉旨入宫,现在殿外候着。陛下是否现在就传见?”

    同乐这才拉回思绪,传旨道:“传她进来。”

(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汉骑军不错,请把《大汉骑军》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汉骑军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