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大回回名将

明朝十大回回名将

    一、徐达

    徐达,1332~1385,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十大回回将领之首。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出身农家,少有大志。

    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达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隶朱元璋。从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下太平(今当涂),俘元万户纳哈出。继率军克溧阳、溧水(今均属江苏)。次年,从朱元璋克集庆(今南京),继奉命以大将军领兵取镇江,号令明肃,授淮兴翼统军元帅。十七年,率军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阴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西进。次年,留守应天(今南京),升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二十年五月,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兵攻池州(今安徽贵池),徐达与中翼大元帅常遇春在九华山下设伏,俘斩陈军万余。又从朱元璋设伏应天城下,大败陈友谅军,俘7000余人。二十一年,从取江州(今江西九江),率师先行,迫陈友谅退兵武昌,并追至汉阳,升中书右丞。二十三年,从援安丰(今安徽寿县),败张士诚部将吕珍,移师围庐州(今合肥),旋从援洪都(今南昌)。在鄱阳湖之战中,冲锋陷阵,败陈友谅军前锋,杀1500人,士气大振。二十四年,任左相国。复引兵克庐州,继挥师克江陵(今属湖北荆沙)、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平定陈友谅余部。二十五年,率师东向,遵朱元璋先克淮东、再占浙西、后破平江(今江苏苏州)之方略,进攻张士诚,克泰州。次年克高邮、淮安、兴化(今均属江苏)等地,悉平淮东。同年八月,以大将军率舟师20万,由太湖进围湖州(今属浙江),数败张士诚军,迫守将李伯升、张天骐以城降。十一月,转兵北上,合围平江,并申明军纪,禁掠民财。二十七年九月,率将士破城,俘张士诚。师还,封信国公。

    十月,徐达奉命以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率师25万,北伐元军,连战皆捷,迫元济南守将朵儿只降,占领山东全境。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进军河南,以计收降元将左君弼、竹昌,取汴梁(今河南开封)。继在塔儿湾(在今偃师境)大败元兵5万,迫元梁王阿鲁温以城降,河南平。旋分兵克潼关,西取华州(今陕西华县)。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战,奏请乘势直捣元都。闰七月,移师北上,连克卫辉(今属河南)、磁州(今河北磁县)。会诸军于临清(今属山东),沿运河北进,大败元军于河西务(今河北武清西北),进破通州(今北京通县),迫元顺帝北走。八月初二,督军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乘胜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怀庆(今山西沁阳)等地。时闻元将扩廓帖木儿自太原引兵出雁门将攻北平(今北京),遂与诸将商议,运用批亢捣虚战术,乘其不备直捣太原,迫扩廓回军救援。旋选精兵夜袭其营,迫扩廓率18骑遁,俘降4万人,克太原,占山西。二年,挥师入陕西,迫元将李思齐降,斩元将张思道,陕西平。三年,率师败扩廓于定西(今属甘肃),俘元王公、将领以下8.6万余人,因功授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次年,镇守北平,练军马,修城池,总领北方军事。五年,与左、右副将军李文忠、冯胜,各率5万骑分路出塞征北元。自率中路轻敌冒进,至岭北(治今蒙古国哈尔和林)遭北元军伏击,丧师万余(一说数万)。次年,复率诸将出征,败北元军于答剌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还军北平,戍守边防。

    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治军严整,功高不矜,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卒,追封中山王。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贺兰雪2005-07-2203:31PM

    --------------------------------------------------------------------------------

    回复:明朝十大回回名将

    二、胡大海(?--1362)

    字通甫,安徽泗县人,祖籍波斯,为朱元璋十大回回名将之一,也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胡大海原是一个小商人,身材魁梧,勇力过人。1354年朱元璋屯兵安徽滁县时大海前来拜见,朱元璋一见大海身材魁梧,相貌威严、憨厚,说话十分投机,非常爱慕,于是留于军中,命为前锋。经过几次大战,立下战功,成为亲率大军的一员大将和指挥官。在平定浙江、江西等南方的各个战役中战功卓著。

    大海待人诚恳,对降将也是如此,不料被降将蒋英暗算。大海遇害后,朱元璋作文以祭,特赠光禄大夫,追填封越国公。

    三、冯国用(1324--1359)

    冯国用(1324-1359)明开国时将领。定远(今安徽)人*。元末与弟冯胜组织地主武装,继投朱元璋,渡江后,典亲兵,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镇江、丹江、宁国等地,累建军功。后从征金华、绍兴。擢升至亲军都指挥使。不久死于军中。

    四、冯胜(?--1395)

    明初大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安徽定远人。冯文质次子。喜读书,通兵法。元末农民纷纷起义,他与兄国用结寨自保,后归附朱元璋义军,从破滁州、和州,拔采石;取太平、镇江、宜兴.晋大元帅.兄卒,袭职.屡建奇功,仅次常遇春,封宋国公.

    五、李文忠

    1339~1384明朝开国名将,十大回回将领之一。字思本。盱眙(今属江苏)人。朱元璋外甥。元至正十七年(1357),率亲兵增援池州(今安徽贵池),破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部。继引兵东向,连挫元军,于十八年克旌德(今属安徽)、淳安(今浙江淳安西北)等地,升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继与广兴翼元帅邓愈会师,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击败元陆军,取部分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使元水军惊慌逃遁。二十五年春,率军救援新城(今诸暨南),乘雾进攻,俘斩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数万。次年秋,克杭州,获张军降兵3万,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军从征虏副将军常遇春克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回师途中常遇春卒,李文忠率部援大同,屡败北元军。三年,以征虏左副将军率步骑10万,与大将军徐达分道北征,至应昌(在今达来诺尔湖西岸)获元兵5万,升左都督,封曹国公,同知军国事。后又数次北征,屡胜。十二年,与西平侯沐英进兵洮州(今甘肃临潭东),平定起事番民。还军掌大都督府兼领国子监事。李文忠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严治军,临阵奋勇,战功卓著。后因劝朱元璋少诛戮而受责。不久病卒。

    六、邓愈

    1337~1377。初名友德,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明朝开国十大回回名将之一。17岁领兵抗元。次年,率众加入农民起义军朱元璋部,任管军总管。元至正十五年(1355),从朱元璋渡长江,克太平(今安徽当涂);次年破集庆(今南京),取镇江,屡立战功,升广兴翼元帅。继率部南下,取广德(今属安徽)、宣城(今宣州)、徽州(今歙县)。十八年,转战浙西,屡败元军,升佥行枢密院事。后进兵江西,挫败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部,升江南行省参政,总制各翼军马。二十二年,守洪都(今南昌),降将祝宗、康泰复叛,乘夜破城而入,邓愈仓促率数十骑奔还应天(今南京)。次年,从大都督朱文正复守洪都,抵御陈友谅大军往攻,防守要冲,三月不解甲。鄱阳湖之战后,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县,升江西行省右丞。二十五年,调任湖广行省平章。明洪武元年(1368),以征戍将军率师克南阳、鲁山(今均属河南)诸地。三年,以左副副将军从大将军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后分兵进克河州(今兰州西南),招降吐蕃(在今川、青、藏交界地区)、乌斯藏(在今西藏中、西部)诸部,封卫国公。四年,赴襄阳操练军马,督运粮饷,保障明军攻夏。十年,任征西将军,平定吐蕃反抗势力,抵昆仑山而还,至寿春(今安徽寿县)病卒。邓愈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

    七、华云龙

    华云龙,定远人,*。聚众居韭山。太祖起兵,来归。从克滁、和,为千夫长。从渡江,破采石水寨及方山营。下集庆路,生擒元将,得兵万人,克镇江,迁总管。攻拔广德,战旧馆,擒汤元帅,进右副元帅。龙江之役,云龙伏石灰山,接战,杀伤相当。云龙跃马大呼,捣其中坚,遂大败友谅兵,乘胜复太平。从下九江、南昌,分兵攻下瑞州、临江、吉安。从援安丰,战彭蠡,平武昌。累功至豹韬卫指挥使。从徐达帅兵取高邮,进克淮安,遂命守之,改淮安卫指挥使。寻攻嘉兴,降吴将宋兴。围平江,军于胥门。

    八、丁德兴

    丁德兴,定远人,*。归太祖于濠。伟其状貌,以“黑丁”呼之。从取洪山寨,以百骑破贼数千,尽降其众。从克滁、和,败青山盗。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分兵取溧水、溧阳,皆先登。从破蛮子海牙水寨,捣方山营,擒陈兆先,下集庆,取镇江。以功进管军总管。下金坛、广德、宁国。从平常州。擢左翼元帅。宁国复叛,从胡大海复之。分兵下江阴,取徽州、石埭、池州、枞阳,攻江州,移兵击安庆。所向皆捷。复援江阴,略江西傍近州县,攻双刀赵,挫其锋。时徐达、邵荣攻宜兴,久不下,太祖遣使谓曰:“宜兴城西通太湖口,士诚饷道所由,断其饷则必破。”达乃遣德兴绝太湖口,而并力急攻,城遂拔。论功授凤翔卫指挥使。

    贺兰雪2005-07-2203:39PM

    --------------------------------------------------------------------------------

    回复:明朝十大回回名将

    九、蓝玉(?—1393)

    凤阳定远(今属安徽)*人,洪武后期的主要将领,多次领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为明朝统一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蓝玉早期的历史,史籍记载不详,只说他是常遇春妻弟,隶常遇春帐下,作战勇敢,所向皆捷。常遇春经常在朱元璋面前夸奖他,从而受到朱元璋的器重,初授管军镇抚。后升武德卫千户,旋改任亲军千户,积功至武德卫指挥使,地位不断上升。

    洪武二年(1369),常遇春北征开平,南归途中暴死。当时的政治形势是:东南已平,中原已定,北方广大地区仍是北元势力,甘宁一带常与明廷有战事,四川有夏的割据势力,云南梁王忠于北元,誓不附明。洪武三年(1370),蓝玉被擢为大都督府佥事,进入明朝最高军政机构。次年,朱元璋派傅友德、汤和领水陆军伐蜀,蓝玉从傅友德行,经过几战,夏主明升(明玉珍子)投降,元末形成的最后一个割据势力被平定。

    元末政治军事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扩廓帖木儿(王保保),这时退入西北,徐达曾和他进行过激烈战斗,但未将其击垮,故时而从西北方面威胁新建立的明朝。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命徐达、李文忠、冯胜统兵去讨伐,徐达出中路,都督蓝玉为前锋。抵山西境败扩廓部游骑于野马川,再进败王保保于土剌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土拉河),取得初胜。但王保保后退拒明军于岭北,明军再攻失败,死伤万余,无奈退兵。两年以后,蓝玉再度领兵北击,攻下兴和(元路名,治所在今张北,辖区相当今河北张北、怀安,山西天镇,内蒙古集宁市之间地),俘获一些残元要人,取得胜利,但只解近忧,未能远略。洪武八年扩廊帖木儿死去,从西北方面对明构成的威胁基本消除。

    洪武十一年(1378)秋,蓝玉等率兵出征甘、青。第二年取得胜利。朱元璋命置洮州卫,设官领兵驻守。师还以后,蓝玉被封为永昌侯,食禄二千五百石,进入明初新贵公侯行列。

    甘、青大体平定以后,朱元璋用兵西南和东北,蓝玉在这过程中发挥了日益重大的作用。云南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在元朝灭亡以后,负隅顽抗,一再拒绝明朝招降,最后竟将明使杀掉,朱元璋决定派兵征讨。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蓝玉为左副将军,跟右副将军沐英一起,随征南将军傅友德率三十万兵征讨云南。“自九月朔出师,迄下云南,仅百余日。”次年闰二月,蓝玉、沐英率兵西攻大理,再次取得胜利。其他一些民族地区,遣人招抚,大部不经战斗便归顺明朝。奉诏班师后,蓝玉因功加禄五百石,其女被册为蜀王妃。

    东北的纳哈出是元朝世将,前曾被明军俘获,放还后仍与明朝对敌,据金山(今内蒙古哲里木盟东境西辽河南岸)一带屯兵蓄锐,待机南下,从东北方面构成对明的威胁。洪武二十年(1387)正月,蓝玉为右副将军,和大将军冯胜、左副将军傅友德率兵出击。根据朱元璋授意,大军先驻通州,探明纳哈出虚实后再作行动。驻通州后,探知庆州(治所在今辽宁巴林右旗西北察罕木伦河源之白塔子)有纳哈出部驻守,蓝玉率轻骑冒大雪奇袭,取得胜利。明大军出长城松亭关,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驻兵大宁,储草备粮,准备进击金山。夏六月,冯胜留兵五万守大宁,率大军直趋前进,一路胜利,到达金山之西。与此同时,明派去劝降的人也见到纳哈出,说明朝廷厚意。纳哈出见久战必败,派人到大将军冯胜处请降,冯胜派蓝玉前往受降。蓝玉设酒宴款待纳哈出。纳哈出斟酒谢蓝玉。蓝玉不喝,一定让纳哈出先穿上他的衣服,才喝纳哈出斟的酒,意思是纳哈出必须先降明称臣。纳哈出不肯,双方争执不下,形成僵局。纳哈出将酒浇在地上,和随从密语几句,想走。在场的有人明白纳哈出话的意思,告诉常茂(常遇春子,冯胜婿,蓝玉外甥),常茂急上前阻拦,将纳哈出砍伤。纳哈出被拥至冯胜处,冯胜虽然待之以礼,但纳哈出部众闻纳哈出被伤,四处惊散,冯胜派人花了很大气力才将其大部收服。回军路上,明军遭藏匿起来的纳哈出余众伏击,损失惨重,三千殿后骑兵全部覆没。冯胜让常茂承担这个责任,到朱元璋面前去说明。常茂说明了情况,朱元璋说:“如尔言,胜亦不得无罪”,收回了冯胜的总兵印,命蓝玉行总兵官事,不久又在军中拜蓝玉为大将军,蓝玉成为明战时统兵的最高将领。

    纳哈出随冯胜等一起南来,被封为海西侯。元残余势力从东北方面对明的威胁从此消除,且为明向白山黑水一带开拓廓清了道路。

    扩廓帖木儿死后,纳哈出降,北元势力虽经明军打击,一再失利,但败而未灭,仍然构成对明的威胁。击败纳哈出的当年,蓝玉为大将军,率兵征讨,给北元进一步打击。冬十一月蓝玉报告:“元丞相哈剌章、乃儿不花遁入和林,乞进步剿灭。”朱元璋同意了蓝玉的计划。

    洪武二十一年(1388)夏四月,蓝玉率兵出发,自大宁进至庆州,闻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抄近路兼程而进。行至百眼井处,距捕鱼儿海还有四十里,侦察不到元军行迹,蓝玉想引兵退还。部将王弼不同意,说我们领兵十万,深入漠北,未见到敌人就回师,如何向上交待。蓝玉同意王弼的意见,命诸军继续前进,并采用王弼计谋,穴地而炊,不使敌人见烟火,秘密前进。到达海南,仍未见到敌人。后侦知元主营在捕鱼儿海东北八十里处。蓝玉命王弼为前锋,疾驰直击其营。元军大意轻敌,以为明军缺水乏草,不会深入,未加设防,加之当时狂风大作,风沙弥漫,明军到来,元方竟无察觉。明军突然到达营前,元军仓促应战,伤亡惨重,元主脱古思帖木儿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人北遁,蓝玉率精骑追赶,没有赶上,俘获其次子地保奴及妃、公主等数万人和大量牲畜,并得其传国玺、宝玉、金银印章等物,取得巨大胜利。元主北逃后被人杀死,北元四分五裂,不久灭亡。蓝玉胜利班师,途中又破哈剌章营,再获胜利。朱元璋闻讯兴奋异常,比蓝玉为卫青、李靖,大加褒奖,回来后封凉国公。蓝玉的政治生涯、军事武功达到巅峰。

    封为凉国公后,蓝玉又奉命到西部民族地区进行过一些军事活动,还奉命到陕西练兵,这些已是蓝玉军事活动的尾声。

    蓝玉自恃有功,骄横不自检束。早在征云南梁王胜利后,他就私搞盐引(食盐运销专利凭证),派人到云南贩盐,牟取暴利。打败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后,他不仅私占掠获的大量珍宝、驼马,还将元妃zhan有。朱元璋大怒,说:“玉无礼如此,岂大将军所为哉!”蓝玉班师至喜峰关,因已入夜,守关人未及时纳入,蓝玉怒不可遏,纵兵破关而入,朱元璋知道后很不高兴。蓝玉领兵在外,经常擅自升降将校,进止自专,诏令有所不从,甚至违诏出师。在朱元璋面前,举止不恭,语言傲慢,失君臣礼。更严重的是,蓝玉蓄庄奴、假子数千人,横行霸道,胡作非为;他还强占民田,鱼肉百姓。百姓上告,御史官举劾,他竟将御史打了逐出。

    洪武二十六年(1393),锦衣卫官员告蓝玉同景川侯曹震等谋反,蓝玉被杀,夷三族,坐党论死者一万五千人,史称“蓝狱”①,是继胡惟庸案后的又一次大案,连称“胡、蓝之狱”。

    事过五百多年以后,1936年有人到蓝玉家乡进行了一次调查,写成了一篇《王回岗*调查记》②,介绍说:“王回岗位安徽定远县东南,距城六十余里,居民三千余户,尽悉*,以王姓居多,又以地势颇高,故名曰王回岗。”王回岗之“古迹”有“国公宅:明朝有蓝国公,……朝廷认为有叛意,拘而杀之,其家闻讯亦恐有被杀之虞,俱投入院中井内,现该井仍存”。

    贺兰雪2005-07-2203:41PM

    --------------------------------------------------------------------------------

    回复:明朝十大回回名将

    十、沐英(1345—1392)字文英

    凤阳定远(今属安徽)*人,明初重要将领。

    沐英幼年时,父亲早死,随母避兵乱,母又死,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从朱姓,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当时朱元璋已投郭子兴部下为兵,沐英小时是在战乱、兵营、征途中度过的。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改为应天府,派徐达攻占镇江,取得战略性的胜利。沐英“数从上征伐,入侍帷幄,昼夜勤励”,十八岁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后擢指挥使,守江西重镇广信(今上饶)。至正二十七年,吴元年(1367),朱元璋派水陆军取福建,沐英将兵自西攻,破江西福建交界处分水关,下崇安,再破闵溪十八寨,俘陈友定部将冯谷保。又奉命移镇建宁,节制邵武、延平、汀州三卫(皆属福建)。

    洪武三年(1370),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佥大都督府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当时府中机务繁积。沐英在府中七年,处事果断,剖决无滞,深得朱元璋器重。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派沐英前往关陕,体察民情,布皇上恩惠,并给予了全权,又命他练兵准备征战。同年十一月,邓愈为征西将军,沐英为副将军,随邓愈出征吐蕃。次年(1377)四月,邓愈、沐英统兵至甘、青,分三路前进,略川藏,兵威至昆仑山。这次是得胜而回,没有久留。回师途中邓愈死,沐英率师返回,因功封西平侯。

    洪武十一年(1378)八月,沐英为征西将军,与蓝玉等统兵征西。初胜土门峡,再进俘洮州十八族头领。翌年二月,朱元璋命在洮州设卫,说:“洮州,西番门户,今筑城戍守,是扼其咽喉也。”遂置洮州卫。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命沐英率兵进击屯兵和林的由元国公脱火赤、知院爱足率领的一支残元势力。沐英由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渡黄河,越贺兰山,涉流沙,七日至其境。距其营五十里处,沐英分兵四路前进,一路袭其背后,两路左右夹击,沐英自率精骑正面冲击,四面合围,一举战胜,俘脱火赤及其全部。洪武十四年(1381),大将军徐达奉命北征。沐英领兵出古北口,独当一面,再次胜利而归。

    平定云南和治理云南,是沐英一生的最大功绩。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三十万军征讨云南。朱元璋亲自安排进军路线,谕先取曲靖,出奇制胜,说:“曲靖,云南之噤喉,彼必拼力于此,以抗我师。审察形势,出奇制胜,正在于此。”沐英随傅友德等率主力逼曲靖。元梁王闻讯,派平章达里麻率十万众前去抵御。沐英等率兵冒雾前进,“出奇制胜”,迅速到达曲靖。明军突然出现,达里麻大惊。当时达里麻军列阵白石江一岸,明军临另一岸。傅友德欲即刻渡江,沐英不同意,说敌方已兵陈对岸,扼制水面,这样渡江于己不利。于是只摆出渡江的样子,临江而立,另派数十人从下流潜渡,到达对岸后鸣金吹角,大造声势,致使这里麻军阵势开始动乱,明大军趁机渡江。沐英以勇猛善泅者先行,登岸后破敌前锋,达军后撤。明军渡江毕,与达军展开大战。沐英纵铁骑直捣其中坚,战数合,达军大败,达里麻被俘。沐英将二万被俘士兵悉数放还,各归其业,明军声威大振,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闻讯自杀。沐英、蓝玉率兵直逼昆明,不攻而下。“自九月朔出师,迄下云南,仅百余日”。盘踞云南的残元势力被消灭。

    云南西部大理一带,存在段氏割据势力。段氏世据大理已数百年。大理依点苍山,面洱海,号称天险。洪武十五年(1382)闰二月,沐英随蓝玉将兵西攻大理。段氏聚众守下关(点苍山有上、下二关,又称龙首、龙尾关,守此二关大理可确保,下关尤为重要)。沐英、蓝玉遣王弼攻上关,自率兵攻下关,形成犄角之势;另派一旅攀点苍山背后而上,居高临下策应。沐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水没马腹,将士随之,莫敢后,遂斩关而入”。段氏不知背后虚实,阵势溃乱,兵败被俘。攻占大理后,沐英、蓝玉或分兵其他地区,或下谕招降,云南西部大部归附明朝。沐英、蓝玉又取得平定云南西部的胜利。

    七月,沐英率师返回滇池,和傅友德合兵镇平一些复叛地区。九月,当傅友德、沐英再次领兵征服一些地区时,土官杨苴散布明大军已回,纠众二十万攻昆明。当时守昆明的是冯诚(冯国用子)。城中缺粮,士卒多病,形势危急。沐英闻讯,率兵返回,和冯诚合力,打败段军,确保了昆明,稳住了局势。

    洪武十六年(1383)三月,诏傅友德、蓝玉班师,由沐英率数万众留守云南。

    早在洪武十五年春,明廷就在云南设置都指挥使司、云南布政使司,建立起统理云南的军政机构。地方置卫、所,辟筑驿道,形成一套统辖系统。以后分云南为五十二府,六十三州,五十四县,民政系统亦趋完备。

    沐英治理云南,大抓屯田,解决粮食问题。洪武十九年(1386)九月,他上疏朱元璋,说“云南地广,宜置屯田,令军士开耕,以备储蓄”。朱元璋同意了沐英建议。沐英令军士且戍且屯,既解决吃粮又稳固驻守,一举兼得。沐英还招携省外人来滇屯田,朱元璋命外省军人到云南屯田,一时云南屯田大兴,粮食收获大有增加。沐英还以屯田的增减考察官吏的政绩,赏罚官员。主滇九年,屯田总数百万余亩,促进了云南的农业发展。

    沐英还组织民工疏浚河道,扩广滇池,兴修水利;招商人入滇,运进米谷帛盐,发展商业。开发盐井,增加财源,是沐英治滇的重要内容。他还整修道路,保护粮运,使云南农商都有发展。

    沐英增设府、州、县学达几十所,择选民间优秀及土官子弟入学,月赐饮膳,年赐衣服。他本人“居常读书不释卷,暇则延诸儒生讲说经史”。

    在沐英统治时期,云南相当安定。

    洪武二十二年(1389)冬,沐英入朝,朱元璋赐宴奉天殿(皇帝办公的正殿),给予厚重赏赐。朱元璋高兴地说:“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

    洪武二十五年(1392)六月,沐英病卒于云南,年仅四十八。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

    沐英去世后,他的子孙世镇云南。长子沐春十七岁随沐英征西,以后又征云南,材武有父风,积功授后军都督府佥事。沐英死后,袭父职,镇守云南。修屯政,辟田三十余万亩,凿铁池河,灌溉宜良涸田数万亩,使五千余户民有生业,文治武功都效法其父,惜年仅三十六而卒。

    沐春无子,其弟沐晟(沐英次子)继其位。沐晟性格似其父,喜读书,凝重寡言笑,得到朱元璋喜爱,历官后军左都督,永乐年间征南,论功封黔国公,正统四年(1439)死于出征回师途中,赠定远王,沐晟承其父兄业,久镇云南,名声远扬,沐氏在云南威权日重。

    沐晟子沐斌,因年幼居京师,由沐昂(沐英三子)代镇云南。以后沐氏子孙相继镇守,直到明朝终了,达二百多年。

    贺兰雪2005-07-2204:03PM

    --------------------------------------------------------------------------------

    明朝优秀*人物

    伟大的航海家,和平的使者--郑和

    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原姓马名和,小字三宝。据传,其三十七世祖是***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他的祖父及父亲都曾到***教圣地麦加去朝圣。出身***教名门望族的郑和自幼受过良好教育,并对西洋事物有所耳闻。郑和幼年参加明军,为燕王朱棣太监。《明史》郑和有传,称郑和“自幼有材志”、“丰躯伟貌”、“博辩机敏”、“谦恭谨密”、“出入战阵多建奇功”。郑和受到做了皇帝的明成祖朱棣的信任,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永乐二年(1404年)赐姓郑,从此名郑和。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派遗郑和出使西洋,揭开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序幕。郑和出使西洋的人员组成,主要人员有水手、官兵、采办、工匠、医生、翻译等27800多人。郑和船队,性能、装备及规模都是当时世界一流的。船队中较大的船舶称为宝船。宝船最大者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九桅十二帆,十六橹至二十橹,舵重4810公斤。1957年5月在南京下关三叉河明宝船厂遗址发现巨型舵杆,铁力木制成,全长11.07米。经测算这支舵的高度应在6.25米左右,可作为上述宝船大小记载的实物证明。郑和船队有宝船六十二艘,满载丝绸、瓷器、金银、铜铁、布匹等物从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古称刘家港)出发,经福建——广东到达占城(今越南中部)—爪哇—旧港(今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巨港)—南巫里(今苏门答腊班达牙齐)—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等地。郑和前三次下西洋到达的主要为今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及南亚的印度等国沿海地区。每到一个国家郑和都以中国使者的身份登上海岸进行访问,向他们颁赐锦绮纱罗、瓷器、金银等礼品。郑和的船队航行至暹罗(今泰国)曼谷湾时,曼谷海滨高大苍翠的椰子树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旭日升起,火红的朝霞洒遍郑和的庞大的船队。郑和在其助手的簇拥下走下舷梯。码头上人群热情地向他致意。僧侣们向他膜拜。人群中来自中国福建、广东的中国商人跪迎郑和的光临。郑和向当地官员赠送礼品。

    郑和船队航行到锡兰时,今日的科伦坡只是一个小海港。当时锡兰科提王国的首都就在这里。郑和登上了锡兰海岸,当地官员、僧侣、商人(包括中国商人)在码头欢迎中国船队的到来。郑和对锡兰佛寺进行布施,并立下碑记。碑文中写道:“谨以金银织锦、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事隔500余年后,该碑在锡兰岛加里镇发现,现保存于斯里兰卡博物馆中。碑文是用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所刻。它不仅是中斯两国友好交往的珍贵文物,而且是郑和登上锡兰海岸,并在锡兰佛寺进行布施的见证。郑和的第四至第七次下西洋远航中,最远航行至非洲东海岸。途经主要国家及地区有满刺加、爪哇、占城、苏门答腊、阿鲁、锡兰、柯枝、古里、甘把里、阿丹、刺撒、南渤利、彭享(今马来西亚彭京河口)、急兰丹(今马来西亚哥打巴鲁)、加异勒、忽鲁漠斯(今霍尔木兹海峡格什姆岛)、比刺、淄山(马尔代夫群岛)、孙刺、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仆刺喹、苏禄、沙里湾泥、竹步(今索马里)等。郑和历经艰险,在28年(1450-1433)年航海生涯中到达东南亚、南亚、伊朗、阿拉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共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第六次出使,曾到榜葛刺(今孟加拉)访问。榜葛刺国王带着官员及迎宾的礼仪用品,骑着马,排起长长的队列欢迎郑和上岸。郑和与国王一起,在身穿盔甲的军士护卫下,向王宫走去。王宫大殿前设孔雀翎伞盖百余,又有百余头大象列队,欢迎的场面降重而又热烈。郑和宣读明成祖的诏书,国王拜接,并叩头谢恩.随后国王举行盛大宴会款待郑和。

    郑和船队的访问在亚洲、非洲沿海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激起这些国家对明朝的强烈想往。他们想看一看中国,想见一见明成祖。当时,渤泥(今加里曼丹)和满刺加的国王和王后都到过中国南京,明成祖盛情接待了他们。东非的麻林国王哇顿亲自率众访问中国,不幸在福州病逝。另外,在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有十六国的使臣抵达南京。郑和第六次下西洋的主要使命就是护送忽鲁漠斯等十六国使臣返回自己的国家。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还特地到***圣地麦加朝圣。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沿海各国的联系和交流,亚、非许多国家的人民都非常怀念中国友好的使者三宝太监郑和。至今,一些亚、非沿海国家还保留着许多有关郑和的遗迹。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三宝垅市和三宝公庙。在泰国有三宝庙和三宝塔。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博物馆里还珍藏着郑和当年建立的石碑。

    当时,中国以南海为界,把通往各国的海路划分为东洋和西洋。郑和七次出使航海都是走的西洋航线,到达的国家大都是西洋国家,所以人们称他的航行为“郑和下西洋”。郑和是明成祖永乐皇帝信任的太监,人称“三保太监”,佛家语音转为“三宝太监”。因此“郑和下西洋”在史书上又称“三宝太监下西洋”。

    1405年到1433年的几十年里,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共访问了30多个国家,加强了中国人民与亚非人民的友好关系,显示了中国人在造船、航海等方面的高超技术,证明在当时,中国在世界航海事业中居于领先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作为一个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所取得的成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代表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最高峰。

    月山郑和纪念馆旁的古亭里,立有郑和纪念碑,

    亭上有对联:月山如画原是伟人梓里,滇池似静曾照烈士丹心。

    贺兰雪2005-07-2204:08PM

    --------------------------------------------------------------------------------

    随郑和的下西洋的马欢、郭崇礼、费信、哈三、蒲日……

    马欢,字宗道,别字汝钦,自号会稽山樵,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信奉***教。在郑和下西洋广招人才之际,马欢以“善通番语”入选。第一次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参加郑和第四次下西洋;第二次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参加郑和第六次下西洋;第三次在宣德六年(1431年),参加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马欢也是一位“才干优裕”,胸有怀抱的有识之士,其“三入海洋,遍历番国,金帛宝货略不私己,而独编次《瀛涯胜览》一帙以归。”《瀛涯胜览》载占城、爪哇、旧港、暹罗、满剌加、阿鲁、苏门答剌、那孤儿、黎代、南渤里、锡兰、小葛兰、柯枝、古里、溜山、祖法儿、阿丹、榜葛剌、忽鲁谟斯、天方凡二十国。对郑和使团所访问这些国家的位置沿革、重要都会、形胜名迹、山川地理形势、社会制度和政教刑法、生产状况和商业贸易、人民生活状况,社会风俗和宗教信仰,以及气候、物产和动植物等,都作了翔实而生动的叙述。对郑和使团在各国活动的一些情况,也作了重要的记录。该书首卷并记有宝船长度以及郑和使团人员组织的详细情况。此书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籍之一。

    郭崇礼,杭州仁和人,*。与马欢一样,因“善通番语,遂膺是选,三随并轺,跋涉万里”。在《瀛涯胜览》的编写中,郭崇礼出力不小,特别是刻版印刷、找人作序,大都得力于他。明监察御使古朴曾称赞他和马欢“皆西域天方教,实奇万之士也”。

    费信,字公晓,吴郡昆山人,*,出身于***世家,通晓阿拉伯文字。先后四次随郑和下西洋,任通事之职。费信笃志好学,每到一地,即伏案运笔,叙缀篇章,将那里的山关、人物、物候、风俗及光怪奇诡之事记录下来,以备采纳。在此基础上,他编写了一部名曰《星槎胜览》的书,分前后两集:前集为作者亲眼目睹之事,后集是采辑传译之闻。这部书可称是《瀛涯胜览》的姊妹等,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哈三,西安人,*,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永乐十一年四月,郑和第四次奉敕差往西域阿拉伯各国,道经陕西,请哈三为之当翻译、作顾问。出访期间,哈三“揄扬威德,西夷震砻。及回旆,海中风涛横作,几至危险,乃哈三吁天,恳恳默祷于教宗马圣人者。已而,风恬波寂,安孕得济。”为此,郑和归国后给哈三很大资助,重修了西安清净寺。《万历重修清净寺碑记》的上述记述,加有过分夸大哈三吁天之嫌,但也反映出这位掌教当时确实发挥了自己“通国语”、“佐信使”及安定人心于危险之中的作用。

    蒲日和,字贵甫,泉州人,*。宋末泉州市舶使蒲寿庚家庭后裔。热心信奉***教,曾在元末与金阿里同修泉州清净寺。蒲氏家庭为东南地区航海世家,熟知海外事务,故蒲日和被郑和起用,参加了永乐15年的第五次出访,先后访问了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的国家和地区。行前,郑和曾到泉州灵山圣墓前行香游坟,蒲日和为之记立碑文,为后人研究郑和下西洋史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归国后,蒲日和被加封为泉州卫镇抚,并负责管理灵山圣墓。

    除上举马欢、郭崇礼、费信、哈三、蒲日和等五人外,在郑和的下西洋船队中还胡其他许多不知名姓的***。他们以自己的***身份和熟悉阿拉伯语的专长,为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据《瀛涯胜览》载,宣德五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曾选差懂阿拉伯语的七个通事,赍带麝香、磁器等物到麦加,往返一年,“买得各色奇货异宝、麒麟、狮子、驼鸡待物,并画《天堂图》真本回京。其默伽国王亦差使臣将方物跟同原去通事七人献赍于朝廷。”这七位通事,事实上是组成了一支古代中国***教朝觐团;他们携带回京的《天堂图》真本,恐怕是我国最早的一份麦加克尔白画图了。

    贺兰雪2005-07-2204:11PM

    --------------------------------------------------------------------------------

    明王朝"第一夫人"马秀英

    朱元璋赶跑了元顺帝,当上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封自己的结发妻子马秀英为皇后。马氏是郭子兴的干女儿,朱元璋正是因为当了郭子兴的干女婿才一步一步的抬高了自己的身价,从一个亲兵爬上了皇帝的宝座,朱元璋因此非常感激妻子马秀英,两人的感情非常好。

    朱元璋和马秀英刚结亲时,一看马秀英的一双大脚,还真觉得有点头疼,马秀英看出他的心思了,就说:“我也不嫌你长得象个丑八怪,你也别嫌我大脚。咱们两个两将就吧

    。”这马皇后是一个没有缠过足的大脚女人。

    可别小看这“缠足”,在我国的封建社会里,如果谁家的姑娘不缠足,长出和男人一样大小的脚来,这姑娘即使长得再漂亮,身材再苗条,也会被别人看作丑八怪。当时就流行这么一句话:“姑娘脚大,难找婆家。”姑娘们必须要有一双“三寸金莲”的小脚才算得上漂亮。

    马皇后小时侯怎么会不缠足呢?原来,她的父亲马公和郭子兴同是*人,经常随郭子兴外出打仗,而她的母亲死得特别早,家里没人照顾马姑娘,所以马姑娘的脚也就没有缠。马皇后当姑娘的时候,别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马大脚”。她当了皇后,别人自然不敢这么叫了,可仍然还有很多人在背地里暗暗叫她“大脚皇后”。

    别看马皇后脚长得特别大,心眼儿特别好。她很聪明,又很善良,温柔体贴,为人纯朴,也很有才干。朱元璋并不因为这双大脚就讨厌她,而恰恰相反,朱元璋非常喜欢她。早在朱元璋还在郭子兴帐前听令的时候,这夫妻二人的感情已经非常深厚了。那时,朱元璋深得郭子兴的信任,军营里无论出了什么事儿,郭子兴都喜欢找朱元璋商量商量。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朱元璋受到许多人的嫉妒。

    最嫉妒他的要算郭子兴的两个公子郭天叙和郭天爵了。这两个人本来就没有多大本事,但却依仗自己的父亲是个大元帅而横行霸道,他们很害怕父亲将来把兵权交给朱元璋,就想法设法地对朱元璋加以陷害。郭子兴和他父亲郭公一样贪财,如果他的部将把得到的战利品送给他,他就会非常高兴。而相反,如果他得知哪位将军把得来的战利品据为己有,不孝敬他一点,他就会心怀不满,弄不好将官们还会遭到杀身之祸。朱元璋军纪非常严明,不许手下的官员抢劫财物,他自己当然也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孝敬郭大元帅的了。天叙和天爵兄弟俩就在这方面大做文章,经常在父亲的面前说朱元璋的坏话,说朱元璋得了如何如何多的珠宝,但却不献给父帅。时间一长,郭子兴也就信以为真了,对朱元璋也就渐渐冷淡起来。天叙和天爵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这一天,狠毒的兄弟俩竟想除掉朱元璋。他们把朱元璋骗进帅府后面堆柴草的一间小屋里,把门窗都锁了起来,想活活地饿死他。朱元璋饿了想吃东西却没人给他送来,想出又出不去,就这样在小屋里整整饿了三天,滴水未进。一直到了第四天的早上,一个做饭的老军到后院取柴,这才发现了被锁在屋里的朱元璋。朱元璋向老军诉说了原由,并请他去给马氏送信儿。马秀英得知了这个消息,急忙来到后院看望丈夫,问他犯了什么罪,竟遭到这样的惩罚。朱元璋虽然明白是那俩个公子搞的鬼,但又不知道这是不是郭大元帅的意思,所以夫妻二人仍然不敢声张出去。就这样马秀英每天偷偷地给丈夫送饭。这一天,马修英又拿着刚刚烙好的大饼去给丈夫送饭,还未走到后院,突然发现张夫人带着一群丫鬟在前面游玩。慌得马秀英急忙把热乎乎的大饼塞进了怀里。张夫人看到马秀英神色慌张,怀疑又出了什么事儿,就上前来询问。马秀英垂头不语,只是默默地流泪。这时,张夫人发现马秀英怀里冒出一股股热气,急忙上前解开她的衣服。张夫人发现了大饼,惊得目瞪口呆。马秀英见事情暴露,只好对张夫人诉说了真情。张夫人不相信丈夫会干出这种事情来,就立刻到前院找丈夫对质。郭子兴听了也大为惊讶,他怒气冲冲找来两位公子,当着众人的面大加训斥,又每人重重的责打二十大板,算是给朱元璋出了一口怨气。但从这以后,马秀英的胸前留下了一块马掌大小的伤疤,这就是被烙饼烫伤留下的,这伤疤也成了他们夫妻之间恩爱的象征。

    马秀英是个聪明人,他从义父、义母的交谈中,听出了是义父怀疑朱元璋把得来的财物占为己有,马秀英很了解丈夫,她知道自己的丈夫从来不抢百姓的财物,从战场得来的战利品都分给手下的将士,自己从来不私藏什么珠宝。但她也知道现在过的是寄人篱下的生活,应该委曲求全,于是她便瞒着丈夫,经常把自己的金银首饰送给郭大元帅和张夫人,假说是朱元璋让她孝敬大帅夫妻的。这样,朱元璋才得以平安无事。

    平定天下以后,马大脚当了皇后,而朱元璋自从当上了皇帝,脾气变得越来越大,动不动就要杀人。马皇后对丈夫很不放心,她经常劝说朱元璋遇事要冷静,不要轻易处罚部下。每逢朱元璋发了脾气,在马皇后的劝阻下,不知使多少忠臣得救。

    宋濂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做过太子朱标的教师。年轻的时候曾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给朱元璋出了不少主意,也算一个有功之臣了。朱元璋真是杀人红了眼,这一天又借口宋濂谋反,要处死宋濂。朱标一听非常难过,就亲自到父亲面前给宋濂求情。朱元璋很不高兴,脸色一沉说:“等你将来当皇帝再赦免他吧!”

    朱标见求情不准,又觉得愧对自己的老师,竟去投水自杀。幸亏被一个老太监及时发现,这才保住了一条性命。晚饭的时候,朱元璋和马皇后同桌进餐。马皇后脸色抑郁,满脸愁容,朱元璋关心地问他是否身体欠安。马皇后轻轻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

    “老百姓家请个教师,还要让儿子一辈子尊敬他,更何况我们帝王之家呀?而你却无缘无故地要杀宋濂!我们没有按照教师的礼节来对待他,我感到心里非常难过,因此,这饭也吃不下去。”

    马皇后说着说着,两只眼里滚下一串串伤心的泪珠儿。

    朱元璋也放下了筷子,沉思了半天,觉得自己这样做确实对不住那些为自己效力的忠臣们。第二天便赦免了宋濂的死罪。

    马皇后虽说人在深宫,但却也是整日操劳,日夜为国家大事劳神费心。几年之后,马皇后病倒了,朱元璋和大臣们都心急如焚,四处访名医,求仙药,盼望皇后的玉体能早日康复。但马皇后深知丈夫的缺点,她知道,如果给自己看病的医生不能把自己的病治好,朱元璋一定会重重地惩罚他们,所以,他从来不让任何医生给自己看病,也不吃任何药,无论朱元璋怎样劝说,马皇后就是不听。她宁愿自己病死,也不让一个好人受到冤枉,马皇后的心地是多么善良呀!

    马皇后不求医,不吃药,病情很快就恶化了。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这位贤惠善良的皇后离开了人间,死时才五十一岁。

    马皇后一死,朱元璋和大臣们都很伤心,不少大臣们都得到皇后的恩惠,受到皇后的庇护,他们都为失去了这样一个善良的人而感到难过。朱元璋更是伤心,哭得悲悲切切,他发誓以后再也不立皇后了。

    大脚皇后马秀英,给后世留下许多佳话,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大脚马皇后功不可没。(记住本站网址,Www.XS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逍遥英雄传不错,请把《逍遥英雄传》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逍遥英雄传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